鼓山涌泉寺 靈源洞 近代以來,作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福州不斷吸引著外國商人、旅客以及傳教士的到來,而鼓山作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山更是頻頻出現在外國攝影師的鏡頭之中。其中,又以1929年日本古建筑學家常盤大定一行踏查鼓山涌泉寺時留下的影像資料最為集中。 作為佛教史研究的專家,常盤大定前后共五次來到中國進行考察,行跡遍及十多個省市。在鼓山踏查時,他一路尋山訪寺,留影記錄,這些資料不僅真實呈現了當時山寺之貌,而且可以影史互證,今昔比照,具有重要的價值。 山徑行旅尋古剎 1929年1月10日,常盤大定一行至鼓山下院登山,見一亭,上有朱子所題“閩山第一”榜額。此亭由僧德隆建于宋嘉熙年間,初名“通霄”,后朱熹題匾,因而改名“閩山第一亭”。后舊亭不知所終,現今新亭乃依據舊影于原地重建,令我們得見百年前的風貌。 自門而入,古榕繁陰,不遠便至白云廨院。白云廨院為鼓山涌泉寺下院,初為王審知所建,作為耕作接納之所。明弘治四年(1491年)廨院遇火,后由陳公道重建。常盤大定于廨院之內拓得明弘治七年(1494年)二月住山僧人慧欽所立《重建白云廨院碑》。此碑由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克復撰文,時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謝仕元作碑額,廣東布政使司右布政使謝瑀書寫,上載廨院建造職能,及弘治年間遇天災而重建之因緣。然此廨院今已不存。 其時,廨院門前有聯曰“環門流水靈源杳,幽徑垂榕祇樹深”。此聯未見記載,幸得舊影保存。撰聯者一語雙關,“靈源”既指門前流水自涌泉寺靈源洞涓涓而下,又暗指禪宗一系法脈靈源延綿不絕;“祇樹”既是釋迦牟尼宣說佛法的祇樹給孤獨園,又寄托著寺院弘法布道,禪燈永耀的美好期許。事實也正是如此,明清時期涌泉寺僧眾云聚,宗風丕振,成為東南一大法窟。 一行人過東際石橋,復沿登山石級曲折而上,石磴逶迤,古松蔭蔽,沿途依次經過仰止亭、半山亭、圓通庵以及更衣亭。其中,半山亭內安置有一座多層阿育王塔,更衣亭附近山徑之上另有兩座石塔。其中一座寶篋印塔,下部為四方形基座,四面以陽文刻有大勢至等四菩薩像,上部塔檐作山花蕉葉狀,塔剎較高,為明清時所建。 山徑曲折邐迤,直至山門,其右側即為駐錫亭。山門高懸“無盡石門”四字匾額,有楹聯一副,曰“凈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此聯明指山門不設門扇,應接四方信眾,又無需人力灑掃,任憑山風穿門,拂掃落葉;暗喻心性本凈,不染塵埃,佛門凈地,四大皆空。更為巧妙的是,此對聯還是一副藏頭聯,上下聯取“凈”“空”二字為首,紀念已故涌泉寺方丈凈空法師。 進入第二門后,右方即見關帝廟。關帝廟又稱“回龍閣”,最初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稱“澄心亭”,至清光緒年間改建為“回龍閣”。高共三層,于第三層內設有關帝像,其旁另配祀媽祖像、順風耳和千里眼。彼時登樓,能覽眺涌泉寺全景,樓前放生池內倒映著白堊軒壁。然而,1934年回龍閣失火被焚。如今所見的三層磚混結構的仿古式建筑,系焚毀后重建。 寺中游觀覽勝景 常盤大定一行到達涌泉寺,所見寺內伽藍布局,仍然保持明清時期永覺元賢與為霖道霈重修后的基本格局。 寺院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為中軸線,左右次第排列有華藏堂、鐘鼓樓、戒堂、上客堂、禪堂、祖師堂、地藏殿、正法藏殿等,皆依地勢層層上升,錯落有致。其完備程度,當時少有寺院能與之相比,不負其“閩剎之冠”的美譽。登上伽藍殿右方高丘,能夠從側面俯瞰其全景,法堂、大雄寶殿、鐘鼓二樓、華藏堂與客樓等建筑屋脊相連,波瀾起伏,蔚為壯觀。 常盤大定所見天王殿上高懸著康熙頒賜的“涌泉寺”御書泥金匾額,如今仍在原處。殿前設有五間玄關,玄關石柱上各有刻字。頂端虹梁下端垂花皆施彩繪,色彩極為絢爛。彼時,殿中所設四天王像中有兩尊新涂顏料,顯然是剛修繕不久。殿后鐘、鼓二樓,各高三層,也是新落成不久。 今日天王殿前兩側,各聳立著一座“千佛陶塔”,東為“莊嚴劫千佛寶塔”,西為“賢劫千佛寶塔”。該陶塔于宋元豐五年(1082年)以陶土燒制而成,初在梁厝龍瑞寺,1972年涌泉寺增置文物移于此處。塔身八角九層,層層砌疊。原塔本已十分殘破,塔頂破損,塔身傾斜。移塔之時,工匠以一枚原塔殘缺的陶制塔鈴為藍本,仿塑了大、中、小塔鈴與塔上塑像,并重建塔剎,以水泥填充塔心。于今所見,塔基各角有金剛力士,或單手托塔,或雙肩負塔,其狀各異;塔座為蓮臺狀,下雕舞獅;塔檐有僧人、武將塑像,下掛陶鈴;塔身環繞眾多佛像,惜已漫漶難辨。 正后方的大雄寶殿與法堂配置皆與通常無異。其建筑為重檐歇山頂結構,使用的是石柱而不用斗拱。大殿的前庭以高高的石垣為圍欄,頂上葛石前刻“石鼓名山”四字,臺階下左右有以鐵條組成的大柱。進入大雄寶殿內部,三尊佛像后另有佛像,中心為地藏王佛,左右配有舍利弗和目犍連二羅漢,左右兩側又分列有十八羅漢。臺座上刻有“嘉慶丁卯住山新妙募緣敬塑羅漢全身全堂”,乃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重修時所加之語,后又經過多次翻修。 法堂左側為祖師堂,又稱開山堂,安置著達摩以后曹洞宗歷代祖師的牌位,并且懸掛著永覺元賢和為霖道霈的畫像,畫像上各加有贊語,即道霈所題《鼓山永老和尚像贊》和林之蕃所題《為大和尚真贊》。 鼓山踏查訪書碑 鼓山涌泉寺是明清重要印經所,其刻經始于明萬歷年間。至清初,在為霖道霈禪師的主持之下,涌泉寺刻經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皆獨步一時,名聞海內。 據統計,自明代迄今,涌泉寺刻經數高達350多種,其中包括明刻184種、清刻195種。藏有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御賜的佛經《永樂南藏》《永樂北藏》《清朝梵本》,近代涵芬樓影印《日本續藏經》《雜藏》善本及雜藏善本等20346冊,康熙年間彩繪《佛祖道影》貝葉刻經600多冊,9部657冊刺血佛經等。所藏佛經之中以元刊本《延祐藏》最為珍貴,至民國期間,只有鼓山涌泉寺和太原崇善寺有保存。 常盤大定進行踏查時,正法藏殿中藏有明《永樂北藏》《永樂南藏》和清《乾隆大藏經》,另有蕅益智旭、為霖道霈等多種藏外典籍著述。他核對了鼓山涌泉寺的藏經目錄,并將《大正藏》《卍續藏》所沒有的版本,拍照帶回了日本。當時涌泉寺的藏書目錄雖已有整理,但是仍有不完善之處。因此擔任常盤大定助手的龍清池,于1932年再度來到涌泉寺調查藏書,并且將第二次的調查結果編寫為《鼓山、怡山藏逸佛書錄》一文,對鼓山當時的藏經整體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 時至今日,涌泉寺藏經殿中仍然保存有諸多藏經和藏版,其雕版印刷的佛經、方志也不斷流通于國內外,在促進佛教典籍刊刻與佛教文化發展、傳播中華文明的過程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除藏經文獻之外,被譽為“東南碑林”的鼓山之中還有大量珍貴的摩崖石刻。這些石刻的時間上起北宋,下迄民國以至當代,橫跨千年歷史,共有549段,宛若星羅棋布,廣泛分布于絕頂峰、靈源洞、石門、白云洞及山道兩側。其中,又以靈源洞石刻最為密集,種類最為多樣。常盤大定考察靈源洞、喝水巖等地之時,便對此頗為關注。據其描述,宋人筆跡石刻多出現于靈源洞附近怪巖之上,其所見多寫有元豐、政和、紹興等年號。 如其所言,靈源洞左右石壁上薈萃有近百段宋代題刻、8段元代題刻,以及百余段明清至今的題刻。時間最早的石刻為宋慶歷六年(1046年)蔡襄等人于靈源洞東壁所書題名“邵去華、蘇才翁、郭世濟、蔡君謨慶歷丙孟秋八日游靈源洞”以及“忘歸石”“國師巖”等字。時間較近的題刻則有1962年郭沫若游鼓山時所賦《訪涌泉寺》詩一首。 這些石刻內容豐富,隸行草楷等字體俱全,書風或蒼勁雄渾,或雅雋秀麗。字中最大者,為蹴螯橋下西山壁上朱熹所書楷體“壽”字,高有4.15米,寬達3.05米,是福建省內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靈源洞附近還有趙汝愚、李綱、趙文昌、陳寶琛等名士巨卿的題刻,數不勝數,琳瑯滿目。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